因為帶了曼陀號創業組,有人求讀書清單,也剛好有經營個人品牌的朋友跟我說:「你分享的『商學院沒教的30堂創業課』這本寫得很好,乾貨很多!但是好硬啃不完,應該是我自己格局還沒到,對不起來。」於是乎來列書單給大家了。
以下適合還沒開始跟剛開始創業的人
精實創業

個人最愛,也實際運用在我的創業。建議創業前跟開始後,都要讀一遍。
繼續閱讀因為帶了曼陀號創業組,有人求讀書清單,也剛好有經營個人品牌的朋友跟我說:「你分享的『商學院沒教的30堂創業課』這本寫得很好,乾貨很多!但是好硬啃不完,應該是我自己格局還沒到,對不起來。」於是乎來列書單給大家了。
個人最愛,也實際運用在我的創業。建議創業前跟開始後,都要讀一遍。
繼續閱讀CP您好,
我是去年在 SLP 的講座開始關注您、後來也有報名曼陀號計畫(可惜今年停辦QQ)的小粉絲! 我現在工作了將近兩年,但我對創業很有興趣,所以最近想和正在創業、在新創工作、或是還在大公司但也在研究創業的朋友一起揪讀書會,我們想進行的方向是想討論商業策略,比如製茶公司想推出罐裝茶飲可不可行、該在哪個通路賣?部落小旅行組織該怎麼優化他們的行程、行銷賣點要是什麼?但具體每次要討論什麼主題、 scope 應該要多大,我們還有點煩惱,所以才冒昧來尋求您的建議:
1. 想請問您有推薦的商業策略學習主軸嗎?我們現在有想到 YC 的 startup school、或 this week in startup 或 slidebean 之類的個案分享;但覺得還沒有很契合的地方是因為我們想做的是商業邏輯上的討論,但 YC 有些部分是聚焦在和創投的互動、slidebean 等個案分享有時候則更像傳記 想知道您平常會怎麼持續學習?如果有參與類似的創業社群的話,通常是怎麼進行呢?
2. 怎樣的討論,對像您一樣比較有經驗的創業者來說才會想參與呢?我們目前還比較 junior,相信我們討論的角度和資深創業者一定會有所不同;如果能同時邀請到其他比較資深的創業者、您會願意參與我們的討論嗎?或是您還有推薦的創業導師、或創業培訓計畫嗎?
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建議,我們也會很想知道!不好意思冒昧打擾您了,謝謝您 !
身為一個有實際募資經驗的創業者,也寫過數十件收購/股份轉換價格合理性意見書,常常有人問我應該要如何評估公司價值。我先聲明沒待過創投,對於他們怎麼評估公司價值只知皮毛,對於無形資產鑑價也不了解,但下面要介紹的評價基本概念,希望能讓大家對於自己的身價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依照我的習慣,從例子開始,會比說明理論容易理解。以下借用朋友傘王的名字舉例,數字全都我掰的,不要以為信以為真啊。注意:本文介紹的評估方式不適用於新創公司,亦不見得適用於雲端軟體等創新商業模式。 繼續閱讀
先說我沒有待過創投,但我是會計師兼創業者,也有募資經驗。為了多積福報,決定把我的經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,希望讓你少走點冤枉路,少繳一點學費!經驗提供參考,並非絕對,謝謝!
剛開始全職創業的時候,我同時經營三家公司超過半年。很多前輩來勸告我,人還是專心比較好,尤其是像創業這麼難的事情。
當時的我過度自信,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,只要努力都做得到,沒有不可能的事情。
事實上,人都有極限的。2015年11月,某天我突然認清了這件事,三家公司快把我壓垮,而我什麼都做不好。
那一天我花了兩個小時思考,對我這種貪心的人來說,「不做」什麼可能比「做什麼」還重要。就在那一天,我決定放棄其他兩家公司,一家出售,一家我退出經營,當純股東。
對於能力很強的人來說,人生充滿各種選擇,似乎做什麼都有機會成功,所以什麼都想做。越是這樣,越容易一事無成。路上有太多事情可以分心,記得嗎?「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,必須花上一萬小時」。或許你很聰明很能幹,不用花上一萬小時,但如果基本功不夠紮實,總有一天會被看穿、會出錯、會失焦。
相對能力沒那麼強的人,反而可以專心致志的只做一件事。滴水穿石,積沙成塔,這樣的人成功機率說不定還比聰明人高。
因此我寧可相信自己笨一點,專心賣面膜…而在經營公司的過程當中,我解決過許多問題,可以用會計師的身份順便幫助其他創業者,對我來說還滿有意義。
拉回結論,你是否專心致志地只做一件事,只打算做好一件事,你鑽研得多深,你真的夠瞭解嗎?還是自以為暸解?
以上全部辦完,我辦過最快的是10天,但那是因為客戶的公司名稱、資本額等項目都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,要什麼文件都是馬上就給了。